学习指南
当前位置:首页 -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
 
 
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29集课程复讲

谷丽红学长

  
尊敬的各位老师、学长:大家好!
    1、朋友之间的道义、信义,也提到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规劝,互相关怀,互相称赞、赞叹。其实当你在赞叹别人的时候,自己已经薰到那一分香。再来是“不言家丑”,最后一个“通财之义”。财分两种,有外财跟内财。内财就是用我们的劳力,用我们的经验智慧去帮助他。俗话又说“救急不救贫”。没有钱叫贫吗?他没有钱可以再有钱,只要他有志气,只要他肯学习。所以怕就怕在他连志气、连学习的心都不愿意,那才是真正的贫穷。所以当对方他是这样的态度,你可能拿钱帮助他,他愈来愈依赖,甚至于愈来愈觉得理所当然。可能我们本来是想帮助他,到最后反而害了他。 
  所以帮助人也要用我们的智慧,不然会以善心行恶事。比方说,对方他没有家庭责任感,他常常出去喝酒,来跟你借钱。你要不要借给他?不行。但是你也不会把他赶出去,因为这样会结怨。你就把他找进来坐一下,你只要很有原则,他就动不得你的钱。但是坐一下,每次给他一句、两句做人的道理,甚至于给他一些你在工作当中的实际经验,或者自我砥砺的经验,告诉他,让他可以在智慧,或者在做事的能力上能够有所积累。当然一定要准备一本书《弟子规》,拿给他。大人都要面子,你不要说:你给我好好学好这一本,你这一本都没学好。不要这样讲,我们讲话要善巧方便说:你有儿子,你儿子满可爱的。反正你就挑好的讲,你孩子很可爱,这一本给你孩子学,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。但是我们中国圣贤人讲,教育是“上所施,下所效”,我们为人父母要做好榜样给孩子看。你又没有说他没有做好榜样,就这样子劝告他,相信一点一滴也会让他的观念慢慢转变。这也是要来自于我们的存心,真正相信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这样的真诚、这样的平等心我们才提得起来。 
    2、老祖宗希望能把智慧几千年传承下来而不断,就发明了一个传承智慧的工具,叫做“文言文”。 一个人能够做出非常伟大的事,绝对都是从他那一念心开始的。所以有这一分慈爱就会有好的方法。所以老祖宗观察到,语言跟文字假如不分开就传不下来。比方说我们想一下,罗马有没有留下一些文字?有,罗马还留下很多文章,现在谁看?历史学家还不一定看得懂,考古学家。这些两河流域有没有文字留下来?有。现在没几个人看得懂,连字都看不懂,里面的义理那更是不可能看懂。那二千年前人写的文章你有可能看得懂吗?你绝对看不懂。所以了解到这一点,所有写文章不用当时候的语言,用什么?文言文。所以几千年来所有智慧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写出来的。当我们懂得文言文,我们可以直接当二千多年前孔老夫子的弟子,也可以当孟夫子的弟子。所以这文言文就可超越时空去学习圣贤的智慧,所以文言文是我们老祖宗给后代子孙最大的恩泽。 
  学文言文方法也很单纯。李炳南老师曾经说过,你只要能背五十篇古文,你就能看文言文。你假如能背一百篇古文,你就能写文言文。因为文言文它的义理非常深广,你每次念,悟处都不一样。随著我们的实践,随著我们智慧的开显,可以愈深愈广的去领受。 
  3、“凡出言,信为先”。我们要言而有信,对自己讲出来的话绝对要放在心上去实践、去履行。古代人的信不只在言语上,连一个念头他都不愿违背,不愿违背别人也不愿违背自己的良心。所以我们看到古代人,我们要好好向他们学习。 
  杨老师一天她作梦,梦到到了一个很深的地窖,地窖都是一片漆黑。结果走进有很多的书柜,把这个书柜打开,每本书上面都有厚厚一层灰尘。把灰尘拍一拍一看,四书五经。所以杨老师做了这个梦,她就起了一个念头,一定要尽自己这一生弘传文化。所以就是因为有这一念心,她不愿意自己违背了这个心,所以后来有机会到海口去发展,她就带著我一起去。又因为上了山东曲阜,更体会到文化的退丧太严重,所以又在北京创办了大方广文化公益网。所以老师她所守的信用不是白纸黑字,也不是对任何一个人的言语,而是自己的心,自己的承诺。 
  这些书有很多尘埃,要靠我们每一个子孙用真诚去把它拍干净。不只要拍干净,还要怎么样?把它打开来好好读。再来?好好做。不能只有读,要做。我们回想一下,当初文言文会被废掉,原因在没有人读文言文吗?是不是?不是。反而是读很多文言文的人起头把它废了。所以书读多不见得有用。所以《弟子规》说“不力行,但学文,长浮华,成何人”。这些中文硕士、中文博士是拿来长浮华,拿来得他的名闻利养。当他没有力行,他对那些道理解得就是空的、是虚的,所以久而久之,言语跟行为渐行渐远。而当他去教中国文化的时候,受教的人心里是什么感受?说一套做一套,这就不是弘扬文化,而是毁谤文化。 
  言语也不能挑对象,守信用一定要童叟无欺。不是做生意才童叟无欺,应该是对待一切人,只要言出都要必行,不然你就要先考虑清楚再答应。所谓“事非宜,勿轻诺;苟轻诺,进退错”。只要考虑清楚,答应了,就不可以后悔。对任何一个行业的人我们也都不轻慢,都信守我们的承诺。 
  “凡出言,信为先;诈与妄,奚可焉”。假如我们不守信,还要找一些藉口,诈是欺骗,妄是花言巧语,来掩饰自己的失信,那可能就造成“倘揜饰,增一辜”。到最后人家又了解到你不愿意去承受你的失信,那你的名声可能就会愈来愈差。当然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。很有可能你确实很想守信,刚好生命当中出现一些状况让你无法实现诺言,这个时候一个字可以解决,“诚”。我们坦诚布公,因为今天他真正了解你的情况,又了解你的诚意,他也会退一步。因为再怎么逼你也怎么样?没有用。可是你假如继续掩盖,他就会愈来愈愤怒,愈来愈不悦,到时候就很难收拾。 
  4、“话说多,不如少;惟其是,勿佞巧”。所谓言多必失,话确实不可以滔滔不绝。因为你滔滔不绝,很多话还没有思考清楚就怎么样?可能就说出去了。结果一出去就怎么样?收不回来。所以夫子才说“三思而后行,三思而后言”,所以言语也要谨慎。在《易经》里面有提到“吉人之辞寡,躁人之辞众”。吉祥的人言语怎么样?少,急躁的人言语很多,因为你看一个人滔滔不绝,他的心安不安?不安,很急躁,很没安全感。当一个人处于这样的心境就很容易说错话、很容易得罪人。那你心乱,俗话说“祸不单行”,那都是心没有主宰,才会一而再、再而三犯过失,所以心要能静得下来。当言语少的时候心就比较平和,人心一平和,对于所处的环境、所发生的事就可以明白清楚去观察、去观照,就不容易出差错。 
  别人真正需要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引导他,去规劝他。但是时机不成熟的时候,确实也不要讲太多,可能会让人生烦恼。所以这个进退之间,缘分的成熟与否,这也不是用讲可以讲清楚,还要诸位朋友自己去累积经验。那可以用孟夫子一个方法,叫“观其眸子”,比方说你跟他谈《弟子规》很重要,然后举了几句经文“置冠服,有定位”,这对你孩子做事的能力有直接相关。你这么一讲,他的眼睛就放光,发亮了。那你要不要说:好,今天就讲五分钟就好,我回去了。这样好不好?这样就没有随缘。当缘分成熟,我们可以顺势而为。另外一个人你跟他讲了,讲了五分钟,他眼光呆滞,你要不要再讲两个小时?要不要?那就太攀缘。所以时时刻刻观察缘分的状态,缘分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。假如我们学经文都学成静态,那就学呆了。 
  “话说多,不如少”。所以多话不如少话,但是一讲话就一定要是好话,都是可以利益别人。所谓讲利益语、讲柔软语,让人家听了很舒服;要讲诚实语,要讲智慧语,成就别人。我们与人交谈,一定要抓住一个原则,你抓住这个原则,你的朋友一定会把你当知己看。什么原则?只要跟朋友谈天,谈到家庭工作的事,一定让他自我反省。当你都引导他往自己身上找问题,那才能真正化解。而往往他在反省当中,情绪就能够平和下来。所以不管他有没有照你的话做,假如他没有照你的话做,一段时间之后他会说你讲得很对。假如他真正有照你的话去做,他会到你面前来谢谢你,让我没有意气用事。甚至于他的亲人谢谢你,都有可能。 
  所以我们抓住这个原则,因为人与人在言谈,往往很容易受情绪感染,情绪影响。但是可要切记,不可听片面之词,不可听一面之词。你相不相信夫妻吵架讲出来的版本几乎是什么?完全两边,那谁对?一定有一个事实真相。人往往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,所以你不能听先生这么讲,你就被先生的话、言语给你影响,就对他的太太有了先入为主的看法,这样就失去客观。所以你听归听,也要从中去分辨哪些话是对的,哪些话是错的。然后在叙述当中,你就告诉他,你太太这样是结果,原因在哪里?这句话好不好用?他才会冷静。他太太今天发脾气,可能只是导火线,那一股怨气已经积累了多久他都不知道,他只在那里气半天:她怎么可以骂我?他不了解这一口气背后已经凝聚了多久的能量,所以你这么引导他原因在哪?他才能设身处地为对方著想。所以以和为贵,与人交谈绝对不可再制造纷争、制造纠纷。 
  5、“话说多,不如少;惟其是,勿佞巧”。事实如此,我们就直接讲出来,绝对不可以再去找藉口,绝对不可以再去掩过饰非。比方说,我们答应爸爸,答应妈妈买什么东西。结果一进门,妈妈说:酱油?我们一定要马上怎么样?对不起,我错了。那个“我错了”好不好讲?好讲。你久没讲就很难讲。所以只要我们有过失,没有守信,一定要当场道歉,对方也会觉得比较能接受。假如这个时候你又说,我最近很忙,又忙什么、忙什么,还解释一大堆,愈解释人家心里愈不舒服。所以“惟其是,勿佞巧”。 
    6、“奸巧语,秽污词;市井气,切戒之”。言语是人与人之间互动频繁最多的。所以言谈假如能够非常文雅,那在无形当中,交谈当中,都会提升一个人的气质修养。所以磁场很重要,环境很重要。所以我们要把家庭言语的气氛经营成什么样,自己要很清楚。当为人长者,为人父母,甚至于你是一个企业的领导者,你在言谈当中不急不徐,你在言谈当中都是给人鼓励,给人称赞,给人利益,给人智慧。那相信你这个家跟你这个团体、这个企业一定会收到上行下效的效果。所以我们不要太担忧,常常都说外面污染这么多。你只要把大本营先守好,情况就不至于太糟。那往后又可以在家里面,常常放杨淑芬老师讲的《弟子规》,放这些圣贤人讲经的《弟子规》,这样就会潜移默化

 
 
感恩学长的分享!
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
   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   

返回  

 
 

弟子规线装书

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 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 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 

深圳弟子规公益网  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